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一等奖(模板22篇)

时间:2023-12-26 20:55:32 作者:飞雪

河北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如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河北工业大学等。河北是诗人文学的摇篮,下面是一些有关河北文学名篇的推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古诗是汉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丰,言少意深,具有与生俱来的模糊性、灵动性、形象性和情感性,为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的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古诗这一特点和优势,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整体感悟和欣赏水平。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展开一段真实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力求通过对话使学生学会品词析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通过对话,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在自主吟诵中加深对古诗意境的体验;通过对话,使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闪现出创新的火花;通过对话,使学生陶冶性情,感受到古诗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意境。

2.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教学方法:以读促悟,悟中品读。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二、初读古诗,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看书或看大屏幕自己出声读一读这首诗。

2.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3.结合题目了解背景。

(诗题写到了当时的一个历史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所处的.境地,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课前谁搜集资料有所了解,请给大家讲一讲。)。

三、自由读诗,引发思考。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试着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

2.指名朗读,评价促思。

(听了刚才同学的朗读,大家都感到这首诗的内涵没有读出来,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好呢?)。

3.学生交流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加以肯定和点拨。

四、研读古诗,品评赏析。

1.请同学们深入诗歌中细细读一读,品一品,对哪一两句感兴趣,就重点研读一下这两句。

2、自由研读,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后评,评促悟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不断提高古诗的欣赏水平。)。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同学们学诗的兴致这样高,老师为大家再推荐杜甫写的另外一首诗歌《春望》,希望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诗方法,好好研读一下,作为课外积累。

六、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一、揭诗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

介绍写作背景。

听到这个消息(指的是诗题中的什么),写下了这首诗。

再读诗题。这个消息能给诗人带来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读读这首诗。

二、解诗意。

自由读诗2分钟,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和韵味。

解决“衣裳”“妻子”“漫卷”

再读诗歌,你读出了什么感觉?

读出感觉了没有,把这种感觉带进去读读。

三、悟诗情。     。

能用一个词说说你的感觉吗?(喜)请生读一读全诗。

当有孩子说读出了喜的感觉,问:“有几个也读出了喜的感觉?”

诗中的哪些词带给你这样的感觉?

1、体会诗人的喜:抓住诗中的一些动词来说。

涕泪 男儿有泪不轻掸啊,只有在大悲大喜之时才会流泪,还是偷偷地流,可是诗人一个温文尔雅的诗人却涕泪满衣,这眼泪是—一个诗人的泪更是一个男人的泪。读一二两句诗这眼泪是高兴到了极点,是喜极而泣的泪水啊。读这两句诗。

放歌 引吭高歌。

纵酒 开怀畅饮。

还乡 青春作伴。

诗人当时已经52岁了,却还要放歌,纵酒,青春伴还乡,你看到的还是一个52岁的诗人吗?诗人是人老心不老啊。缘于听到了这个喜迅。读四五两句诗。

诗人回乡的路远吗?哪两句诗是写诗人回乡路的?生读。出示地图:从梓州到洛阳少说也要走半把月,你感受到远吗?再读读诗句。

诗人漫长的回乡路,诗人只用了十四个字就走完了,所经之地在诗中是一晃而过,遥遥旅程也只是一穿,一下,一向而已。可见诗人心情是多么的畅快。再读诗句。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诗人的这份喜悦吧!齐读全诗。

2、体会诗人曾经的愁:抓住“却看妻子愁何在”

刚才从诗中我们读到了诗人的喜极而泣,喜极而狂,你还读出别的感觉吗?(愁或悲)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却看妻子愁何在)。

何在说明了妻子和儿女曾经的愁,曾经有什么愁呢?

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得出有家不能回,饥饿,背井离乡,困苦不堪)而如今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马上可以回家乡洛阳啦,那里有田地,那里有亲人,那里有朋友,这是一家之喜啊!所以诗人——读全诗。

这喜仅仅只是诗人一家之喜吗?

补充课外资料:

老百姓再也不用流离失所了,男儿们再也不用征战了,母亲们再也不用忍受失去儿子的痛苦啦,国家也安定了,这是一国之喜啊!

双喜临门,诗人能不喜欲狂吗?

再读全诗。

国喜则家喜,国忧则家忧,诗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和人民联系在一起,他的一生总是颠沛流离,忧国忧民,所以他的诗风沉郁顿挫。唯独此诗一改过去诗风被后人称为生平第一快诗,你感受到了快吗?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希望教师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了解自己的课!谢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1.了解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一位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十二册第四组课文中的《古诗两首》。这首写于唐太宗广德元年(七六三)的七律诗,被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当时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此刻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的杜甫,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这首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全诗处处围绕一个“喜”字,写得热情澎湃,喜气洋洋,一气呵成,浑然成篇。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以感受到杜诗内涵的深厚广博,语言的准确凝练。但要深刻体会杜甫喜人民之喜,渴望祖国统一安定的高尚情怀,对部分学生而言,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联想,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对话的重要性,指出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是一首诗歌教学,因此师生,学生的对话要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让学生从独自品味到交流评析的过程中,能不断的在与同伴与老师的对碰中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从而挖掘出诗中潜藏的内蕴。还能通过吟诵,诵出自己从诗中获得的感受,并通过反复的诵读加深体会,升华感受。

教学目标。

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地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快”快乐,舒畅。试想诗人会遇到什么样的的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心情才会写下一生之中最快乐的诗句?出示:-----遇(听)到(大快人心)的事产生(极度兴奋喜悦的心情)才会写下(最快乐)的诗句。(生自由表达想法。)。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听你讲述题目的意思,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示儿》一课中,陆游称朝廷军队为(王师)收复失地是叫(定)如果用陆游的说法,可怎么说“闻王师北定中原”但陆游直至死前,也不能实现心愿,所以他“悲之切”。(板书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时隔400多年,说法不同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是什么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能找到答案。请结合诗的题目把板条上的话说完整。(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从对诗的评价入题,直接了当。结合诗题的意思,引出上节课所学的《示儿》,既起到巩固作用,又落实了课后思考题。为高屋建瓴的领会《古诗两首》人文性所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奠定基调。)。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一起读黑板上这句话,给自己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回答自己的问题。(预设:为什么听到这一消息,如此高兴?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歌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平叛捷报一旦飞来,饱经战乱祸患,漂泊他乡的诗人会做怎样的描述呢?(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生读,齐读。

交流,预习过程中,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

难点预设:学生在地名,以及古今异义的词。如:涕泪却看妻子白日青春。

突破措施:一,借助地图,分别标出{河南河北,剑外(四川)蓟北(河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二,生生,师生互动理解:涕泪:激动的流下泪水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儿女白日:晴朗的日子。青春:美好春光。

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师:结合黑板上这句话说说整首诗的主要内容。(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课前预习,主动搜集资料,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还有了阅读期待,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便十分强烈。)。

三、与诗篇对话,体验感悟解诗情。

师:此刻诗中的杜甫是开心的,那他在流浪他乡,流离失所的这八年里,过的是怎样的生活,让他如此期盼战争的平息呢?“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不幸,但对于唐诗的创作却是一个大幸。因为这八年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写进诗歌的重要内容.这一期间的诗,虽也有关於个人穷困潦倒的感慨,更多的诗是描述百姓的苦难.用心读,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组长分发相关的诗句内容):

1,……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欲嗔。

小儿强解事,故所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选自杜甫《彭衙行》。

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选自杜甫《石壕吏》。

翻译:三个儿子应徵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著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裏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选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翻译:豪门多余腐臭的酒肉,路旁却有冻死的骷髅。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选自杜甫《春望》。

翻译:我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师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问:深受战争之苦的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这是诗人的苦难经历。(板书:苦难)。

师: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悲喜交集心情难以言表,喜极而泣,涕泪交加。)(板书:悲喜交集)蓟北”已收意味着什么:“,百姓水深火热之苦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指名读。评点。再读“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高兴的泪,欣慰的泪,舒坦的泪。)。“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连接杜甫在安史之乱过程中写经典名句,运用对比感悟的方式,感受诗人泪中的含义。经历八年战乱的诗人,忽闻胜利的喜讯,情不自禁,喜极而泣。他的泪是喜悦的泪,但泪中有痛苦,泪中有相思,泪中有别离,泪中有仇恨。这是苦难诗人的苦难人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既理解“泪”的含义,又了解诗人的苦难经历,为理解诗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铺垫。)。

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愁云不再,喜气洋洋的情绪让诗人更加高兴万分,总算可以给他们一份幸福安详的生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此时是怎样的漫卷诗书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把你见到的诗人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齐读。

(患难与共的妻子儿女的喜悦心情让诗人喜上加喜。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漫卷诗书的样子,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3)、对话感悟“放歌纵酒”。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读五六句。(板书:放歌纵酒)白发苍苍的诗人在大白天里又是放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看到了——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他的心情怎样?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全班读。

(深刻解读文本,找准对话的切入口,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一反常态,放歌纵酒的原因,进一步体会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的心情。)。

(4)、体验感悟“归心似箭”。在歌声与美酒中,诗人想到了什么?指名读七、八句诗。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地图),“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出示小黑板:即从巴峡下巫峡,便穿襄阳下洛阳)比较,合适吗?让学生明白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此时的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阳春三月的洛阳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出关键的词说说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吗?(归心似箭;轻快愉悦,爽朗奔放……板书:归心似箭)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归心似箭的诗人轻快、爽朗、愉悦的心情。齐读。

(闻讯之后,诗人首先想到的是重返故乡,返乡的喜悦瞬间溢满心胸。洛阳美妙春光的再现,引导学生了解洛阳,激发学生对洛阳的喜爱之情,与诗人一同感受故乡的魅力,走进诗人的心里。借用李白的诗句,引导学生涵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似箭归心。

对比感悟、想象感悟、对话感悟、体验感悟,四种感悟策略的运用,还原了诗歌所描绘的事件与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同悲同喜,领悟诗人闻讯而喜、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层层递进的狂喜之情,心情如诗,课堂如诗。)。

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人的喜悦吗?还有谁的喜悦?这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板书:人民)。

(诗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与人民同悲同喜,惺惺相惜,用诗表达人民的心声,这是杜甫诗歌的特点。教师站在文化视野的高度,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诗人的人民情怀,基于文本,又跳出文本,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体现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今后学习杜甫的诗歌打好基础。)。

3、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悲喜交集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

师配乐范读。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因为杜甫胸怀祖国,关心黎民疾苦,所以笔尖流淌的爱感动每一个读者。今天我们把感动变为动人的旋律吧!(配上歌曲《我的祖国》的旋律,师生演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诵读到放声歌唱整首诗歌,回归整体。学生在边听边读中展开想象,看到一个苦难的杜甫,悲喜交集的杜甫,喜极而泣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忘乎所以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激情吟诵,与诗人同喜,与千千万万的苦难人民同狂,让喜悦荡满心间,沉浸在诗人的喜悦中,浸润在诗歌的情怀里。)。

四、与自我对话,迁移运用练语感。

现在结合整首诗歌的内涵用自己的话说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的原因,并写下来。(如: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还有千千万万的苦难人民一起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五、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背诵这首诗。

3、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教学要基于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理解一首诗是为了理解一位诗人,理解诗人的生活,理解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人的生活时代。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走进诗篇,理解诗人,也理解诗人所留下的文化,让学生走进诗的世界,浸润于诗歌文化,提升语文素养,课终结而意无穷。)。

板书设计: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爱。

悲喜交集。

欣喜若狂。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蓟、涕、襄”三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涕、巫”两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以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一)杜甫是孩子们很熟悉的诗人,我们以前都读过他的哪些诗?(《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等)。

(二)杜甫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的反映,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公元763年,当时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在四川,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这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二、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三、理解诗句意思。

(二)找出诗中古今变化很大的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1、河北河南与我们今天的河北省、河南省是不一样的2、请孩子们找出诗中哪些词与今天的意思不同。3、引导学生理解“涕泪、衣裳、妻子、青春”的意思,并读准多音字“裳”。4、借助理解的字词理解句意后,再读古诗。

(三)抓住“喜”字,引导学生理解诗意1、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或者词,说明作者当时的心情。(喜)2、默读古诗,用横线勾出能体现诗人“喜”的词句。3、诗人为什么会那么高兴?诗人既然被称为“诗史”,那就让我们从作者的诗里寻找答案吧。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诗人写于公元757年的《春望》,写于公元759年的《石壕吏》,写于公元761年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交流:你从这几首诗里读出了些什么?这个时候,诗人听到了蓟北收复的消息,兴奋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古诗。

四、拓展安史之乱平复后,诗人就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了吗?读一读诗人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两首古诗《登岳阳楼》《登高》,思考:从这两首古诗里,你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情感?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请孩子们自己下来以后收集资料,寻找答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一、揭诗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

介绍写作背景。

听到这个消息(指的是诗题中的什么),写下了这首诗。

再读诗题。这个消息能给诗人带来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读读这首诗。

二、解诗意。

自由读诗2分钟,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和韵味。

解决“衣裳”“妻子”“漫卷”

再读诗歌,你读出了什么感觉?

读出感觉了没有,把这种感觉带进去读读。

三、悟诗情。

能用一个词说说你的感觉吗?(喜)请生读一读全诗。

当有孩子说读出了喜的感觉,问:“有几个也读出了喜的感觉?”

诗中的哪些词带给你这样的感觉?

1、体会诗人的喜:抓住诗中的一些动词来说。

涕泪男儿有泪不轻掸啊,只有在大悲大喜之时才会流泪,还是偷偷地流,可是诗人一个温文尔雅的诗人却涕泪满衣,这眼泪是—一个诗人的泪更是一个男人的泪。读一二两句诗这眼泪是高兴到了极点,是喜极而泣的泪水啊。读这两句诗。

放歌引吭高歌。

纵酒开怀畅饮。

还乡青春作伴。

诗人当时已经52岁了,却还要放歌,纵酒,青春伴还乡,你看到的还是一个52岁的诗人吗?诗人是人老心不老啊。缘于听到了这个喜迅。读四五两句诗。

诗人回乡的路远吗?哪两句诗是写诗人回乡路的?生读。出示地图:从梓州到洛阳少说也要走半把月,你感受到远吗?再读读诗句。

诗人漫长的回乡路,诗人只用了十四个字就走完了,所经之地在诗中是一晃而过,遥遥旅程也只是一穿,一下,一向而已。可见诗人心情是多么的畅快。再读诗句。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诗人的这份喜悦吧!齐读全诗。

2、体会诗人曾经的愁:抓住“却看妻子愁何在”

刚才从诗中我们读到了诗人的喜极而泣,喜极而狂,你还读出别的感觉吗?(愁或悲)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却看妻子愁何在)。

何在说明了妻子和儿女曾经的愁,曾经有什么愁呢?

出示补充材料:

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得出有家不能回,饥饿,背井离乡,困苦不堪)而如今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马上可以回家乡洛阳啦,那里有田地,那里有亲人,那里有朋友,这是一家之喜啊!所以诗人——读全诗。

这喜仅仅只是诗人一家之喜吗?

补充课外资料:

老百姓再也不用流离失所了,男儿们再也不用征战了,母亲们再也不用忍受失去儿子的痛苦啦,国家也安定了,这是一国之喜啊!

双喜临门,诗人能不喜欲狂吗?

再读全诗。

国喜则家喜,国忧则家忧,诗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和人民联系在一起,他的一生总是颠沛流离,忧国忧民,所以他的诗风沉郁顿挫。唯独此诗一改过去诗风被后人称为生平第一快诗,你感受到了快吗?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希望教师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了解自己的课!谢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结合资料,独立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悟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的生活年代情况,读读他写的其他爱国诗篇。

2、制作cai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诗题。

1、谈话引入,出示杜甫肖像。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4、理解“快”,并组词。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后借助注释,试着互相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3、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板书:喜)。

三、

读书悟境,感悟诗情。

1、显示并读读全诗。

2、引导理解。

(1)、理解一、二句诗:

a、为何事而喜?

b、播放cai,介绍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安史之乱”给人们所带来的灾难,(配乐)。

c、显示并读杜甫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d、激情再读一二句。

(2)理解三至六句诗:

a、诗人喜极有何表现?(涕泪欲狂放歌纵酒)。

(师相机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b、反复诵读。

(3)理解七、八句诗。

a、诗人此时最想干什么?(回乡)故乡在哪里?(洛阳)。

b、示路线,师:这么遥远的路途,走路要多久?坐船呢?坐马车呢?但在当时诗人的心中,却是如此轻快,有哪一个成语是这样讲的?(归心似箭)推敲用词“即、穿、下、向”的巧妙。

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记得吗?(投影显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反复诵读诗句。

(4)配乐朗读,背诵诗歌。

四、发散延伸,升华情感。

1、你还知道杜甫有哪些爱国诗?

2、你能读读他的其他作品吗?

板书设计。

快喜狂爱国。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过的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出示)这句诗写了唐代两个伟大的诗人,李是——李白,称为“诗仙”,杜是——杜甫,称为“诗圣”。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芒。再一起读。

2、杜甫(板书)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深沉、愁苦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为“苦难诗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板书)什么是快诗,就是描写快乐心情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生齐读)。

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诗人在什么地方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怎么会在四川呢?在这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请看大屏幕,借助一段文字作个简单的了解。

3、八年了,诗人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

4、诗人究竟是如何的激动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16页,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做上记号。

二、初读诗歌。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诗?(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诗歌。

1、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读一读诗的第一句。这一句里出现了两个地名,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是遥远的异乡。“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得到了重新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忽”是忽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就是刚刚听说,“涕泪”就是眼泪。诗人泪流满面,都沾湿了衣服。可见诗人多么激动!谁来读读这句诗。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难受。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生1:诗人的泪是痛苦的泪。

师: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痛苦的泪。

生2:是悲伤怨恨的泪。

师: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悲伤怨恨的泪。

生3:是思念亲人的泪。

师: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相思的泪。

生4:是怀念家乡的泪。

生5: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

师: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那是国破家亡的泪。

师:八年里,诗人流的泪可多了,经历的苦难可多了。那是苦难诗的苦难经历。

八年的漂泊,两千多个日子的颠沛流离,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的泪又是什么样的泪啊?(高兴、激动)这就叫喜极而泣(板书)指名读。

评点:诗人真是万分激动。

再读:已经高兴到了极点。一齐读。

2、哭过之后,诗人回头看了看家人?谁来读读第二句。却看:回头看。妻子指的是谁?(妻子和儿女)“愁何在”是没有了一丝忧愁。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诗人的喜。用诗中的词就是“喜欲狂”,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欣喜若狂”。(板书)。

收复了蓟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破碎的山河得到了统一,意味着老百姓们能家人团聚,不必妻离子散,诗人能不欣喜若狂吗?一起读。

3、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杜甫,还要做些什么?谁来读第三句。

“白日”指什么?(大白天)放歌是(放声歌唱),纵酒是(纵情喝酒)青春指的是(明丽的春天)。

现在的杜甫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他在大白天里又是唱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因为他看到了——妻子愁何在,是因为他想到了——青春作伴好还乡。此刻的他真是“喜欲狂”啊!一齐读。

在这阳春三月里,有谁将和杜甫作伴还乡呢?(美丽的春景,用诗句来说,就是“青春作伴”、家人)。

饱受战争之苦,漂泊他乡的紧紧是他们一家人吗?(还有无数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人们)他们都要在明媚的春光里重归故里,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放歌吧。读。

4、在歌声和美酒中,诗人的心已飞到了还乡的路上。谁来读最后一句。

这句诗中出现了4个地名,哪4个?

杜甫的好朋友李白曾有一句诗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发白帝城》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漫旅途中,诗人把千里迢迢回乡的路想象成眨眼即到。女生读。

诗人的心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千山万水算什么,千里迢迢算什么。故乡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男生读。

学到这儿,你觉得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爱国、忧国忧民)。

所以,当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竟会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指板书)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让我们和欣喜若狂的诗人一起放歌吧!读。

这仅仅是杜甫一个人的喜悦吗?一家人的喜悦吗?而是国家之大喜,百姓之大喜。让我们和千千万万个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读。

6、请同学们自由地背一背这首古诗。

7、杜甫回到故乡以后,是否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呢?是否过上了他日夜期盼的美好时光呢?课后,请同学们搜索杜甫的诗读一读,好好体会,杜甫为什么被称成为苦难诗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过的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出示)这句诗写了唐代两个伟大的诗人,李是——李白,称为“诗仙”,杜是——杜甫,称为“诗圣”。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芒。再一起读。

2、杜甫(板书)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深沉、愁苦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为“苦难诗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板书)什么是快诗,就是描写快乐心情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生齐读)。

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诗人在什么地方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怎么会在四川呢?在这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请看大屏幕,借助一段文字作个简单的了解。

3、八年了,诗人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

4、诗人究竟是如何的激动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16页,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做上记号。

二、初读诗歌。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诗?(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诗歌。

1、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读一读诗的第一句。这一句里出现了两个地名,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是遥远的异乡。“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得到了重新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忽”是忽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就是刚刚听说,“涕泪”就是眼泪。诗人泪流满面,都沾湿了衣服。可见诗人多么激动!谁来读读这句诗。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难受。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生1:诗人的泪是痛苦的泪。

师: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痛苦的泪。

生2:是悲伤怨恨的泪。

师: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悲伤怨恨的泪。

生3:是思念亲人的泪。

师: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相思的泪。

生4:是怀念家乡的泪。

生5: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

师: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那是国破家亡的泪。

师:八年里,诗人流的泪可多了,经历的苦难可多了。那是苦难诗的苦难经历。

八年的漂泊,两千多个日子的颠沛流离,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的泪又是什么样的泪啊?(高兴、激动)这就叫喜极而泣(板书)指名读。

评点:诗人真是万分激动。

再读:已经高兴到了极点。一齐读。

2、哭过之后,诗人回头看了看家人?谁来读读第二句。却看:回头看。妻子指的是谁?(妻子和儿女)“愁何在”是没有了一丝忧愁。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诗人的喜。用诗中的词就是“喜欲狂”,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欣喜若狂”。(板书)。

收复了蓟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破碎的山河得到了统一,意味着老百姓们能家人团聚,不必妻离子散,诗人能不欣喜若狂吗?一起读。

3、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杜甫,还要做些什么?谁来读第三句。

“白日”指什么?(大白天)放歌是(放声歌唱),纵酒是(纵情喝酒)青春指的是(明丽的春天)。

现在的杜甫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他在大白天里又是唱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因为他看到了——妻子愁何在,是因为他想到了——青春作伴好还乡。此刻的他真是“喜欲狂”啊!一齐读。

在这阳春三月里,有谁将和杜甫作伴还乡呢?(美丽的春景,用诗句来说,就是“青春作伴”、家人)。

饱受战争之苦,漂泊他乡的紧紧是他们一家人吗?(还有无数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人们)他们都要在明媚的春光里重归故里,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放歌吧。读。

4、在歌声和美酒中,诗人的心已飞到了还乡的路上。谁来读最后一句。

这句诗中出现了4个地名,哪4个?

杜甫的好朋友李白曾有一句诗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发白帝城》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漫旅途中,诗人把千里迢迢回乡的路想象成眨眼即到。女生读。

诗人的心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千山万水算什么,千里迢迢算什么。故乡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男生读。

学到这儿,你觉得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爱国、忧国忧民)。

所以,当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竟会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指板书)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让我们和欣喜若狂的诗人一起放歌吧!读。

这仅仅是杜甫一个人的喜悦吗?一家人的喜悦吗?而是国家之大喜,百姓之大喜。让我们和千千万万个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读。

6、请同学们自由地背一背这首古诗。

7、杜甫回到故乡以后,是否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呢?是否过上了他日夜期盼的美好时光呢?课后,请同学们搜索杜甫的诗读一读,好好体会,杜甫为什么被称成为苦难诗人。

喜极而泣   杜甫  苦难诗人。

欣喜若狂   快诗。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洛”等。

2.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教学难点: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ai)。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这句话讲了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这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复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代诗人()写的。从(。

)等词、句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回答问题。

两首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何异同之处?

四.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五.阅读同学写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谣。

青岛碱厂子弟小学四年级高俊。

天上的星星。

是夜的眼睛。

闪闪烁烁。

送我美丽的梦中。

国旗上的星星。

是祖国的`眼睛。

明明亮亮。

照我温暖的心中。

朱维山指导发表于《青岛碱厂报》。

1.两部分各讲了什么内容?

2.哪一部分是重要的?为什么这样说?

3.诗歌表达了小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写一篇文章或作一首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与反思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解:

却看:回头看。

愁何在:不再愁。

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指洛阳)。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

中之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参考翻译:

在剑南忽然听到传说收复了蓟北的消息,

刚刚听到的时候悲喜交集,鼻涕和眼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她们的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

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

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

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

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3、听吟诵《将进酒》。

4、看了两段视频,告诉杨老师有什么样的感受?

5、师:认识我吗?生:杨树亚老师。

6、师:认识他吗?出示杜甫像。

7、师:你查了很多资料?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生: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生:是和李白齐名的。

生:杜甫一生写过很多诗,成为诗圣。

师:他写过1500多首诗,流传至今,跟老师一起吟诵,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

8、师生合作吟诵: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请你自己再吟诵,你读出一位怎样的诗人?

生:忧国忧民。

师:老师读李白读出他仰天长啸的画面,读杜甫,读出他眉头紧锁的表情,读出他的忧,读出他的愁。板书:忧。

9、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诗,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板书课题。

2、理解它的意思吗?

4、在古诗中的遇见地名,一定要注意。你在预习时,河南河北在古诗中与今天的地名不一样,有没有查到。

5、读诗要留意,在很简单的地方驻足。

再读课题。

6、出示古诗,这首古诗很长,请同学们自读两遍,你觉得自己读准了,就请坐正。

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分为四联。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板书:准。

指名读。

7、尤其最后一句,比杨老师读得还要好。

8、这首诗,读音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讲解妻子。是什么意思,要怎么读?

要读出是古诗的味道,再读读。板书:味。

谁来试一试。

9、还有谁能读出吟诵的味道?

10、师:像刚才视频那样?谁再来吟诵,自由地,不受他人影响。

生:欣喜。

12、用诗中那个词看出来?板书:喜欲狂。

生:像火山爆发。手舞足蹈。眼泪流出来。无法表现出来。

13、结合课前的资料来说一说。

14、老师表扬你做了详细的预习,但是批评你抱着资料读。

当中以一个地名不叫门外,叫剑外,剑门关外,收复了叛军的老巢就,看地图,作者老家在洛阳。漂泊八年,马上就可以回家了。再读这句开门见山的话。

读一读这几句。

15、作者怎么表达自己喜欲狂的呢,请你拿出笔,找到一标一,找到两处标2,找到三处就应该表三。

生:涕泪。

生:漫卷诗书。

师:诗人是爱惜诗稿的,而这些确是胡乱地卷,看出喜欲狂。

生:却看妻子愁何在看出。

他们曾经有过怎样的悲伤,怎样的忧愁。

失去家乡,想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这个忧愁一直忧愁了八年。

这是一个反问句,读:却看妻子愁何在。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

放歌不是一般的唱,你来说说放歌。

生:声音大。

师:什么叫做纵酒。

师:他没有写作喝酒。读。

师:但是杜甫不喝酒,他不同于李白,但他今天又唱歌又喝酒,为什么?

师:他还说: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青春是什么?

生:春天。

师:所有的春天吗?

生:是明媚的春光。

师:同学们,再读前三联,就能读出杜甫的喜欲狂。指名读。齐读。

16、师:如果是我们也能写出这前三联,但是杜甫作为一个诗圣,还在于他能写出最后一联。出示: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生:诗人想象,读出了回家的急。

师:很好,板书急,但老师还不满意,还读出了什么?

生:回家的渴望,

生:对家乡的热爱。

17、师:我们再来看第二幅地图。作者在剑外,他很快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洛阳,跨越三个省份,今天坐飞机,要两个多小时。但是在当时以车船和徒步,1000公里,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生:一个月。

师:可是在诗人笔下需要多长时间,读,读了多长时间就是多长时间。齐读。

师:读出他的急,读出他的快,在诗人笔下,还读出了喜。

自由读,你能读出他的喜吗?

指名读。

生:我从即和便看出了,一听到消息马上就回家,没有再襄阳停留,就直接到自己的家乡洛阳去了。

师:给他掌声,我再请个同学来说说他的话。

生:没有收拾东西就回家了。

生:非常盼望回到自己的家乡。

师:今天老师表扬你了,你觉得回家的路这么快。妈妈批评你了,你就会觉得夜晚的漫长。

杜甫也用到了。

齐读。

18、师:一条消息,让杜甫漫卷诗书,让杜甫盼望回家。什么样的消息,这是一个安史之乱的时代。出示资料。

生:读安史之乱的资料。

师:这个消息是开头的一行字,但是对于杜甫来说是人生的第二次转折。

19、再读全诗,你会有自己新的想法。

20、杜甫在这首诗中用一句话,写出了他回程的快,其实在李白的诗中也有这样的用法。读《早发白帝成》。你还能读出来。

生: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将这两句话放在一块,你就会知道,他们为什么是齐名的?生读。

21、师总结: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圣,他的诗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之下写出来。

让我们记住杜甫,记住“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地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快”快乐,舒畅。试想诗人会遇到什么样的的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心情才会写下一生之中最快乐的诗句?出示:-----遇(听)到(大快人心)的事产生(极度兴奋喜悦的心情)才会写下(最快乐)的诗句。(生自由表达想法。)。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听你讲述题目的意思,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示儿》一课中,陆游称朝廷军队为(王师)收复失地是叫(定)如果用陆游的说法,可怎么说“闻王师北定中原”但陆游直至死前,也不能实现心愿,所以他“悲之切”。(板书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时隔400多年,说法不同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是什么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能找到答案。请结合诗的题目把板条上的话说完整。(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一起读黑板上这句话,给自己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回答自己的问题。(预设:为什么听到这一消息,如此高兴?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歌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平叛捷报一旦飞来,饱经战乱祸患,漂泊他乡的诗人会做怎样的描述呢?(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生读,齐读。

交流,预习过程中,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

难点预设:学生在地名,以及古今异义的词。如:涕泪却看妻子白日青春。

突破措施:一,借助地图,分别标出{河南河北,剑外(四川)蓟北(河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二,生生,师生互动理解:涕泪:激动的流下泪水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儿女白日:晴朗的日子。青春:美好春光。

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师:结合黑板上这句话说说整首诗的主要内容。(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三、与诗篇、对话,体验感悟解诗情。

师:此刻诗中的杜甫是开心的,那他在流浪他乡,流离失所的这八年里,过的是怎样的生活,让他如此期盼战争的平息呢?“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不幸,但对于唐诗的创作却是一个大幸。因为这八年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写进诗歌的重要内容.这一期间的诗,虽也有关於个人穷困潦倒的感慨,更多的诗是描述百姓的苦难.用心读,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组长分发相关的诗句内容):

1、......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欲嗔。

小儿强解事,故所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选自杜甫《彭衙行》。

2、三男夜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选自杜甫《石壕吏》。

翻译:三个儿子应徵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著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裏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选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翻译:豪门多余腐臭的酒肉,路旁却有冻死的骷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选自杜甫《春望》。

翻译:我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师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问:深受战争之苦的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这是诗人的苦难经历。(板书:苦难)。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与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寓居在梓州时,听到唐朝军队平定了叛乱这个天大的喜讯时候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作者“喜”是因为祖国重新得到统一,这种喜之情正是杜甫爱国情的体现。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课堂上第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介绍杜甫或背诵杜甫的诗,对杜甫有初步的认识。在学习第二句诗句“初闻涕泪满衣裳”时,我问学生此时的诗人流出什么样的眼泪,学生说高兴的泪,激动的泪……,为了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更深处的情感,就相机让学生学习杜甫的一篇名作《春望》。教师补充当时的写作背景:杜甫被叛军抓到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诗人为这样的时局感伤的见花落泪,听到鸟声都感到心惊肉跳。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谈体会。问:诗人对花落泪,落的是什么泪?(伤心的、痛苦的.、悲伤的、愤怒的泪)。学生就体会到诗人落泪不仅仅是与亲人分开,孤身一人,更是因为国家破碎,爱国的情怀表露无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也流泪了,但这次流得是高兴的、激动的泪水。应该说此时的杜甫是悲喜交集。两首诗中都写了诗人流泪,一悲一喜都关情——浓浓的爱国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杜甫的伟大,是因为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教学这首诗时,我还联系与这首诗同处一课的《示儿》来教学,两首诗都是爱国诗篇,教学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围绕“喜”字展开,诗人为何而喜?让学生找找诗人“喜欲狂”的表现,抓住“即从”“穿”“直下”“向”等词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示儿》可围绕“悲”字展开教学,诗人因何而悲?从哪些词句中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悲伤?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写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来体现——喜之狂。《示儿》则通过诗人临终前的牵挂——“但悲不见九州同”来表达——悲之切。一喜一悲,都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

1、借助注释,结合资料,独立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悟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的生活年代情况,读读他写的其他爱国诗篇。

2、制作cai课件。

1课时。

1、谈话引入,出示杜甫肖像。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4、理解“快”,并组词。

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后借助注释,试着互相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3、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板书:喜)。

1、显示并读读全诗。

2、引导理解。

(1)、理解一、二句诗:

a、为何事而喜?

b、播放cai,介绍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安史之乱”给人们所带来的灾难,(配乐)。

c、显示并读杜甫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d、激情再读一二句。

(2)理解三至六句诗:

a、诗人喜极有何表现?(涕泪欲狂放歌纵酒)。

(师相机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b、反复诵读。

(3)理解七、八句诗。

a、诗人此时最想干什么?(回乡)故乡在哪里?(洛阳)。

b、示路线,师:这么遥远的路途,走路要多久?坐船呢?坐马车呢?但在当时诗人的心中,却是如此轻快,有哪一个成语是这样讲的?(归心似箭)推敲用词“即、穿、下、向”的巧妙。

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记得吗?(投影显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反复诵读诗句。

(4)配乐朗读,背诵诗歌。

1、你还知道杜甫有哪些爱国诗?

2、你能读读他的其他作品吗?

板书设计。

快喜狂爱国。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姓名:

一.在括号里写出加线词的意思,再写出诗句意思,最后根据诗歌填空。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本诗的作者是()代的()。从(。

)等词、句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在括号里写出加线词的意思,再写出诗句意思,最后根据诗歌填空。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1、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3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一课时。

一、学习第一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3)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4)三四句吊古: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姓名:

一.在括号里写出加线词的意思,再写出诗句意思,最后根据诗歌填空。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本诗的作者是()代的()。从(。

)等词、句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在括号里写出加线词的意思,再写出诗句意思,最后根据诗歌填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示儿》。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l(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但悲(生)。

示儿渴望统一九泉所盼北定。

告翁(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即从……。

便下……。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陆游、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教学《示儿》,教师可从陆游临终遗愿导入课题,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体会这位爱国诗人遗嘱的感人之深。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在这个基础上来读课文,对杜甫的“喜欲狂”可能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3、教学这两首诗,还是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可让学生参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从“悲”字学生可能体会到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4、这两首诗明白如话,却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这一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教学时,可在学完两首诗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让他们体会悲之切和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爱国之情。可让学生补充朗读几首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思。

词语注释。

示儿:告诉自己的儿子。示,告知。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万事空:意思是什么都不存在。

但:只。同:统一。

九州:中国的代称。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无忘:不要忘记。“无”通“勿”,不要。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翁,父亲。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

初闻:刚刚听到。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指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这里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初闻――忽闻无忘――勿忘放歌――高歌。

却看――再看即―就。

二、反义词。

无忘――忘掉不见――只见悲――喜无――有。

三、多音、多义字。

难句解析。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两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两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两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伴和。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4、古诗两首。

拟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解释字意,句意,帮助学生理解这狂喜的时刻。

精彩创意。

搜集信息。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

布置作业。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札记。

4、古诗两首。

拟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搜集与之内容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

精彩创意。

搜集信息。

名词解释: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他的一生创作的大量的诗篇,当时的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真实的反映出来。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高,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

作业: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2.理解相关的字词。

涕泪:妻子:

青春:便下:

即:穿:

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