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困境论文800字 兼爱思想对我国道德建设的作用论文大全

时间:2023-06-01 21:06:12 作者:曹czj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兼爱思想对我国道德建设的作用论文篇一

摘要“:兼爱”思想是墨家的核心观点,它的提出是为维护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平民阶层的利益,与维护统治阶层利益的儒家“仁爱”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在当代,宣传“兼爱”思想有利于解决当前的道德危机问题,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是我国进行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墨子;兼爱;仁爱;道德建设

墨家作为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不可忽略的思想学派,其主要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儒、墨、道对于“爱”这个话题都有着自己的见解,而墨家的“兼爱”可谓是其中论述最深入、最系统的一家。“兼爱”思想在“尚贤“”尚同”“明鬼”等十项思想主张中占据最核心的地位,墨子试图通过“兼爱”来构建一个和谐统一的世界。

“兼爱”是墨家道德思想的核心观点,它的提出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周朝初期统治阶级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制度,自天子以下,层层分封,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政治结构。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人员,外人无法参与到国家的决策中来。至春秋末期,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使得宗法制发生了剧烈的动荡。一方面,诸侯经过多年的积累军事实力大大增强,血缘无力再维持政治体系的稳固,诸侯国与周王室分庭抗礼,时有犯上作乱之行。旧的统治秩序面临崩溃,宗法政治关系濒临解体。战乱频发,且规模越来越大,小生产者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地位低微,更是处于艰难的困境。平民百姓没有庇护,过着食不果腹、寝不安席的生活。墨子观察社会现象,认为民不聊生、政治混乱的首要原因就是人们只知“自爱”而不知“兼爱”。因为天下之人都不相爱,所以才会发生恃强凌弱、仗势欺人、坑蒙拐骗的事,臣子犯上,诸侯窃国的起因也在于此。墨子找到社会弊病的源头之后,发现“国与国之相攻,家与家之相篡,人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等等丑恶现象,都是“天下之人皆不相爱”的缘故。墨子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社会动乱的根源,将君臣、父子、诸大夫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归结为“不相爱”,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是“兼爱”。“兼爱”有两个基本内涵:一是爱人若爱己,二是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具体来说,就是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也就不会有不慈不孝、不忠不义的事情发生。

在先秦诸多思想流派中,墨家能够独树一帜,成为与儒家并称的“显学”,两者基于“爱”建立起了各自的哲学体系,是有其共通之处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各家学说争奇斗艳,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与道家的“无为不争”,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不同,儒家和墨家不约而同地将治理国家、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希望寄托在了“爱”上;在探寻人的本体依托和庇佑惩处方面又将人的道德理想与上天联系起来。“仁爱”与“兼爱”都是由“爱”而产生的美好品质。《论语里仁》中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意思是忠恕贯穿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而忠恕指的就是“仁”,所以说“仁”就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忠和恕分别是爱人的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是“仁”。孔子之后,孟子更是将政治与“仁”联系在了一起,把“仁”的道德本性贯彻到治国方略中,更好地实现仁之爱人的本质。墨子的《兼爱》三篇,希望君主以兼爱施政,民众以兼爱相处,构建一个没有战争和欺骗的太平盛世。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说“视人若己”,无论是“仁爱”还是“兼爱”,儒家和墨家都将爱作为为人处事的原则,试图通过将心比心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仁爱”和“兼爱”都将天作为佐证爱的依据,来证明爱的合理性、正当性。诸子百家中,只有儒家和墨家将天视为宇宙间的最高存在和绝对权威。孔子认为上天主宰人的命运,安排人的贵贱和寿命,人们无法反抗也不能洞察天机,只能敬畏上天,那么以“仁爱”为道德原则修身治国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而墨子一边断言天志,认为上天存在意识,会对人的行为进行奖惩,一边又倡导非命,认为人的命运与自身行为有关,顺命就会有回报,所以遵循“兼爱”也就是顺应天命的法则。爱和天彰显了儒家和墨家的理论特色,突出了两者的共通点,但作为各自独立的理论体系,他们对于爱的理解上还有不同之处。首先,对推崇爱的初衷不同。孔子所说的“仁爱”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想,是一种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爱。儒家是为仁而仁,不含其他目的,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是一种精神追求,具有道德完美主义者的倾向。墨子提倡“兼爱”则是出于现实的功利主义,这种功利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认为的利己的物质欲望,而是一种大爱。墨子反对孔子将利和义完全对立起来的主张,在他看来,所谓仁义就是为公众谋取利益,只有首先维护了公利,人的私利才能得到实现,利人就是爱人的目的和内容。利义合一,就是将人们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结合起来,代表了当时平民百姓的利益。所以他推崇“兼爱”,在“兼相爱”的实施过程中,达到“交相利”,使人们利益均沾,社会和谐。其次,对推崇爱的对象不同。儒家强调“爱有等差”,当这种爱从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时,必须是尊卑有别的,这种爱是由己及人、层层推进的爱,最终会达到一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状态。孔子所说的爱首先从家庭关系出发,在由近及远,将心比心达到最终爱他人、爱天下。墨子的“兼爱”要求“兼爱天下之人”,并且在施行爱时要“兼以易别”,这种爱从一开始就是无差别的爱。没有君臣、父子、贵贱的差异,即使是盗贼也都会被一视同仁地对待,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排除亲疏、尊卑之见,平等地兼爱世人。再次,对推崇爱的目的不同。孔子认为“仁爱”是追求道德完善的最高追求,仁不仅仅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还是辨明小人和君子的标准。仁爱之人要以天下为己任,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将仁的道德理想传达给每个人。而墨子认为“兼爱”只是达到“交相利”的一种手段,“兼爱”不是无私的奉献,它的目的在于得到他人的爱,而为了得到别人的爱,首先就要去爱他人。所以“兼爱”也可以说是一种获利手段,它不会对人的本质造成影响,人们可以自愿选择为或不为,最终只会导致结果的不同,即“兼爱”他人会富贵饱暖,反之,则会受到上天的惩罚。也可以说,“兼爱”是人与上天的交换,人们迫于上天的威力而不得不实行“兼爱”,正如墨子所说,“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上天希望人们相爱相利,人民希望能得到美好的生活,所以顺从上天兼爱世人,会赐予人们美好的生活,而反抗上天就会遭到天的惩罚。最后,推崇爱的约束方式不同。孔子和墨子都从上天得到了爱的合理依托,但两者对于爱人的约束方式却各不相同。孔子认为人的命运是上天注定的,作为人的道德理想的“仁”也是人生来就有的,所以孔子说“天生德于予”。儒家认为仁是人先天具有的东西,所以“仁爱”会以自律准则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中,不需要外界的'约束。墨子认为天是宇宙中的最高存在,但他并不认为人的命运是上天规定好的,人可以用强力来战胜天命,这在他的“非命”理论中也有所体现。“兼爱”只是上天想要人们去做的,而并不是人本身所愿意的,人们选择“兼爱”只是害怕上天的惩罚,或者说是讨好上天的一种手段。所以“兼爱”受到天的外在约束,而不是人的内在本能。这也就导致了儒家和墨家对于爱的贯彻方法的不同。儒家企图通过统治者的礼乐教化感染人民自觉推行“仁爱”,希望统治者首先施行仁政,以典范作用感化人民,所以“仁爱”始终属于道德范畴,不具有法律效力。墨子的“兼爱”更像是一种法律条文:这是上天的命令,如果不去做就会遭到惩罚,所以只要统治者提倡,老百姓一定也会愿意。

儒家思想强调的“民本”观念,并不是真的将人民利益作为社会根基,而是将人民当作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与儒家相比,墨家更注重维护人民的个人利益,也注重保护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诉求。“仁爱”思想要求人民自愿履行义务,这在人民还要依靠法律来制约违法行为的现在而言并不适用,人们并不能在当代就完成义务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过程,所以“仁爱”在目前看来还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兼爱”从功利的角度向人们灌输一种我爱别人,就能得到别人的爱,反而更加能适应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需要。当今社会道德缺失问题愈加严重,近期就有报道称女孩帮助陌生人反被骗的案例。骗子身强体健,却不事生产,没有一点爱人之心,利用他人的爱心而谋取私利。我国已经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并不代表公民的幸福感和道德感也随之大幅度提升,不公现象影响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首先,从精神层面而言,道德信仰的缺失,使人们普遍缺乏社会责任心和公德心,对他人所面临的困境是一种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放弃了其所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其次,从物质层面而言,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一些人受到逐利思想的腐蚀,以往的利义观念失衡,善良逐渐被丢弃。从受教育的程度上看,学校所开设的道德教育课程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青少年从思想上就无法重视道德的作用。宣扬“兼爱”思想能够解决上述道德危机。首先,“兼爱”为道德信仰注入活力,宣传“兼爱”有利于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道德信仰必须要理论化、普世化,才能经历得起历史的考验,古往今来,人们并不是没有道德信仰,而是在书本与现实中迷失了道德信仰的本真。其实道德信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兼爱”思想的提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它的核心思想并没有过时,我们能将现在的价值观融入其中,使它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兼爱”思想告诉我们,爱是信仰的基石,无差别的兼爱社会是百姓永恒的追求。贯彻“兼爱”思想,我们才能推己及人,勇于承担道德责任,不做道德上的旁观者。其次,将“兼相爱,交相利”的义利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就是讨论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道德在本质上并不能超越利益而存在,合理的利益也能促进道德的发展。“兼爱”中所提倡的“利”就是合理的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的权衡是调节个人道德行为规范的引导力,人们不可避免地关心其切身权益,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必须要符合与之相匹配的社会利益。只有集体的利益得到了保证,个人的利益才能最大化的实现。所以爱没有等级差别,只有保障了大多数人的幸福,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最后,道德具有感化作用,让孩子从小接受“兼爱”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能够扩大道德的受众范围。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我国进行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道德教育不是僵化的,不是从书本上分析就能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感悟道德的重要性。墨家重视道德教育的感化作用,主张“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注重实践,要求“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在墨子看来,一个人的道德并不在于他懂得多少道德的理论,而在于他能否自觉按照道德要求行事,有道德的人不仅要明白道德的含义,更要在行动中对善恶进行取舍,做出有实际效果的道德行为。中国的道德教育应该改革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将“兼爱”这种传统道德进行现代转化,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感。墨家思想在当时很难实现,然而其中的闪光点经过历史沉淀后,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兼爱”道德理念,是平民阶层道德实践理论化的具体体现,实现全人类的“兼相爱”现在的确不可能,但学习“兼爱”思想,将其纳入我们的道德建设中,有利于解决道德危机,促进社会和谐。

兼爱思想对我国道德建设的作用论文篇二

在初中阶段,班级例会是班级管理和教学沟通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德育小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当前初中德育教育面临着教师的德育经验不足、学校不够重视和家庭的教育实践活动缺乏等诸多困难,开展德育教育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借助班级例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借助各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德育教育;班级活动;困境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促使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德育教育是提高初中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终身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初中教师应该重视当前初中德育教育的困境,不断优化与创新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

1.1教师的德育经验不足

我们的初中教师大多经历的是高等教育和同学历的师范类教育,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水平都挺高的,但是对于开展德育教育却缺乏足够系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一些教师不能将自身的素质与时代对于德育教育的要求达到一致,不能将国家对于学生的期盼落实到具体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导致学生对于德育学习只能是浅尝辄止。另一方面,有些德育教育教师的年龄偏大,他们对于当下学生社会和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新鲜事物缺乏了解,不能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做到有效的德育教育渗透,导致德育教育犹如隔靴搔痒,不能向学生传导正确的德育信息。

1.2学校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理念给初中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导致很多学校和家长将学习集中于练习配套考试习题和考试试卷上,忽视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长期处于忽略状态。在学科教学中,学校往往通过考试成绩、班级升学率来衡量各个学科老师的.教学能力,将德育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单方面的教学压力导致教师一再压缩课堂德育渗透的时间,也导致学生无心感受德育教育,这样的状态无法保证德育教育的效率。此外,家庭的教育实践缺乏也不容忽视。需要家庭密切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引导工作。

2.1借助班级例会开展德育教育

在初中阶段,班级例会是班级管理和教学沟通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初中班级例会中一般包含周例会和月例会两种形式。教师在周例会中在点评班级学生一周的学习表现和传达学科教师的意见反馈后,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品质开展必要的德育教育,指导学生采取积极的心态面对课堂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抗拒压力的决心,从而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健全的情感交流机制。此外,在月例会的班级例会中,教师应该加强德育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联系,积极选取这个月中发生的社会新闻和德育教育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体验,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培养和综合素养提升,有效消灭学生身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学习无用论”的思想观念,加强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在月例会上对于在德育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点名表扬,鼓励先进生,敦促学困生,从而达到全班德育教育的有效提升。

2.2开展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我们的初中各个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都是经过教育部专家、文学工作者和各类专家共同研究、探讨拟定的,它综合考虑了初中生的生理状况和思想状况,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初中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初中教师更加应该提高针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应该认真结合各个专业课程的教学特色,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积极进行德育学习工作,实现教学和德育工作的双丰收。例如: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法律法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做好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讲解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者和爱国主义事件,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思想品质和坚定的责任意识,牢固树立爱国爱党、服务于民的思想品质。

2.3借助实践活动搭建德育平台

初中生在学校中的德育教育和实践活动相对有限,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一定不能忽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所实施的多样化实践活动,从而能够搭建起各种有效的德育教育新平台,将德育工作落实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新形势下,初中生与社会生活中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方式、核心价值观等,所以学校、社会和家长应该正视当前初中德育教育的困境,采取切实有效的实践措施,保证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和多样化,从而敦促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兼爱思想对我国道德建设的作用论文篇三

一、道德困境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道德困境的定义杂而乱。第一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一个难题。第二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道德悖论种的一种。第三种定义是,对一项道德义务的履行就是对另外一项道德义务的背弃。第四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道德失范的一种状况。第五种定义是:对道德困境的理解应从道德选择入手,因为道德困境是行为者在做道德选择时才有可能会遇到的一种特殊情境。这个情境用西方学者的话说就是: 面临令人困惑的两者取一的抉择。这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德困境的复杂性。我自己则更多的理解为第五种,面临一种两者取一的抉择。通常情况下,我们的选择都是在道德与不道德、价值与无价值的、善于非善之间的选择,只要我们有向善的的意识和识别善恶的能力,我们就不难作出选择。

二、道德困境的表现

道德困境在存在于个人现实生活的抉择当中,有些例子是我们鲜少遇到的。著名的电车事件就是其中的一例。但更多时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道德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与利益的抉择

诚信是我们当今这个社会非常缺失的品德。我们是一个病态的社会,我们的诚信,良心通常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丧失。前人常讲一诺千金,但是我们现在签订合同都会出现背信弃义的状况发生。就连我们大学这一方净土也没有放过。现在普遍存在的论文抄袭问题。近年来大学有一股抄袭、剽窃之风,“文章就是搜寻、复制,粘贴”“论文就是移花接木,偷梁换柱,东拼西凑”。无数学子把它当作是常识纷纷利用。学术腐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困扰学术障碍和笼罩在校园象牙塔的阴影。尽管绝大多数同学对于大学校园存在的论文抄袭,剽窃持否定态度,但是同学也表示态度和做法是两码事。

(二)感恩的缺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就讲究孝道,讲究感恩。现在我们的学校每个学期主题班会都将感恩,但是不知道有谁听得进耳朵。我们的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感动中国的评选活动。为什么要举办,就是生活中缺少,所以才要使劲地挖掘,使劲地宣传。

三、道德困境出现的原因

一个个“我”构成了这个社会,社会的状况如何都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表现。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推给组织,政府,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道德困境不是精英分子的事情,不是某个英雄的事情,而是是关每一个公民相关的事情。因此我们要从个人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一)自我与角色的抽离

当今社会,许多人都认为,“我”就是“我”,“我”是先于一切的角色。我与角色是相抽离的。“我”的责任就是“我”的责任,“角色”的责任是角色的责任,“我”可以不对“角色”责任负责。这直接导致了责任的推脱与道德的弱化。纵使很多人说我不是,这只是你没有反思而已,你的行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抽离了角色的我。我们在承担责任是会悄悄地选择一部分,或者选择比较轻易的部分,因为我们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理由就是那不是我的责任。我们都遵从与内心的本我,追求理想的自我主义,抛弃了角色责任,我们只是随意的依靠自己的理性或者感觉来判断,因此我可以随意选择自己认为是恰当的责任。

(二)道德约束力的弱化。

“范跑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一问题,就是在人民的心目中,道德约束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道德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下来,约定俗成的惯例。一旦我们打破了这个惯例,就因该受到谴责或者惩罚。我们现在的道德机制都是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这个规范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公民教育存在着悖论。一旦我们触犯了这个惯例,我们受到的仅仅是舆论的惩罚,或者是其他无关痛痒的小结果。

(三)道德教育的缺失

从传统社会向市场社会的转型意味着人们从熟人社会转向了陌生人社会。人们所打交道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熟人,二是扩展到陌生人。在这样的社会,要使市场交易有序而不乱,就需要一种新的道德,即共鸣道德。它是用于调节人与他人之间的公共关系的道德。这种道德应该明确界定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多久不太重视公民道德的建设,市场转型缺乏道德的支撑。虽然我们过去在市场经济是非常提倡,如“大公无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道德困境是一个选择善的过程。它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道德已经全面衰落,也不是说我们的道德全面停滞。这只能说明我们的道德处于一个阶段的困难期。因此,我们要对道德困境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兼爱思想对我国道德建设的作用论文篇四

在会计职业的发展中,职业道德是十分重要的,那么相关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会计职业道德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在我国会计行业发展进程中,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推进,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渐面临着一个新的瓶颈问题——“伦理困境”。本文集中围绕着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运用过程中“伦理困境”的起源、发展以及所产生的严重后果问题进行了阐述与讨论。系统的对“伦理困境”问题本身进行了分析,试图找到“伦理困境”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如何解决“伦理困境”问题的建议与措施。

针对“伦理困境”进行的研究,在西方伦理学界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在1999年时,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伦理守则(1996)修订委员会主席fredericg。reamer就给“伦理困境”这个词下过一个定义:伦理困境,就是在一个具体行业中的专业核心价值对于专业人员所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发生了对立与冲突;社会工作者在此时必须决定何种价值要被优先考量;而当某种方式采取行动的一个理由被不能按这种方式采取行动的一个理由抵消时,伦理困境就产生了。伦理困境的出现,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价值的多元性和矛盾性特点。它的产生是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这种必然性是由其价值观的冲突、专业的道德特点以及特殊的服务对象所决定的。在伦理困境中,专业的道德特质是伦理困境产生的基础平台,专业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则是伦理困境产生的直接诱因。而在会计行业中,伦理困境冲突的核心则体现在地位的公平和平等、会计服务的效用与效率、竞争与诚信等问题上。在具体会计工作中,企业的会计人员时常面临着“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的情形,在互不相容中难以抉择,这种冲突的伦理困境既是实践的困境,也是伦理的困境。

1。思维误区

在现阶段,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在以这样的时代潮流为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美德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在这个过渡时期,财会领域为了更好与时代背景进行接轨,也在进行着大量的体制改革和新措施的颁布。而就在这旧体制已逐渐瓦解,新体制也还未形成的阶段之中,会计执业人员的认识也就极易出现误差了。有的会计执业人员会认为,趁着现在会计执业道德规范制度还未成形,不用那么较真,待制度完善定型之后,再循规蹈矩也不迟。这些错误认识的产生是“伦理困境”产生的根源所在。

2。从属性地位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进程得到了不断加快。但是,就在这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受雇于企业的会计人员与企业的关系也由过去的半独立状态转变为密切的依附关系。企业执业人员越来越失去了最先的独立自主的状态,变得对于企业的命令言听计从。正是在这种从属性关系之下,使得会计执业人员在执业的过程中无法保持自身坚定的独立性地位,处在对于企业领导的无条件服从中。这样,会计执业人员陷入“伦理困境”之后,造成越来越多的造假账、偷税漏税与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3。沟通不畅

会计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遵守一系列的相关法规准则来运行。而准则是死的,实际生活中所需经历的实务却又总是千差万别的,与理论的运用总是有着一定距离的。因此,会计执业人员在处理实际会计事务中,时常会陷入不知如何抉择的状态;或是会面临一些备受争议还未被准则制度所规定的实务。会计执业人员局限于自身岗位上,仅依靠自身有限的会计专业知识,不与外界进行沟通,这样,就在“伦理困境”之中,越陷越深了。

1。会计职业道德理论体系的建立

所有的上层建筑都是以基本的理论为基础的。因此,要建立一个全新而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首先,也必须要从基础的理论建设开始。目前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的.内容就是那么简单的几条,对于会计实际操作中出现的具体复杂的实务不具有概括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重塑会计道德伦理体系,鼓励更多的人去学习会计伦理理论以及对会计伦理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只有这样追根溯源的探究,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理论体系。

2。健全的会计督查体系的建立

“伦理困境”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会计执业人员不具备完整的独立性,总是从属和依附于受雇的企业,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督查体系,可以分别对会计执业人员,企业领导者两个方面进行督查,确保会计人员的地位总是独立而不依附的存在。(1)咨询与建议:职业道德准则发布后,会计执业人员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总会各式各样的问题。职业道德准则本身的确会为执业人员提供一套框架,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仍然会存在着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必要的咨询和建议就不可或缺。(2)监督与检查:监督与检查是督促会计执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准则,确保职业道德规范得遵守的必要手段。对于会计执业人员,以及企业的领导人员,都应该适时的建立相应的监督体制进行不断督查,防止出现“伦理困境”的情况。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对于建立会计职业道德标准体系,我们还应该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加以重视。会计人员作为特殊的从业人员,既需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也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在教育问题上,可以采用以下多种方式进行,如各类设有会计专业的学校,都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等等。

“伦理困境”问题的产生是必然而无法避免的。现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正面临改革,新旧体制交替还未完全实现,因此,必然会出现一些法规制度无法顾及到的会计专业知识领域。会计人员在面临“伦理困境”时应保持理性态度对待,明白面临这样的抉择是再正常不过的,只要找准方法,“伦理困境”自然而然也就被破解。“伦理困境”的出现是由受雇于企业的会计执业人员的从属性和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不完善这二者相结合所出现的问题。因此,为了使得会计执业人员更好的执业,我们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修补与完善。

[1]周叶。论会计职业道德[n]。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26)。

[2]刘秀兰。会计人员的从属性特征与会计职业道德[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25)。

作者简介:陶思宇,男,就读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

明 扬,男,就读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李宇航,男,就读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兼爱思想对我国道德建设的作用论文篇五

(一)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首先,农民工在社会中的群体特殊性。农民工虽处于城市的活动范围中,但是农民工是来自农村,对于乡土的依恋较强;而由于乡村环境及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农民工整体的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对于生活中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社会的活动范围有限,社会关系主要以强(亲戚)关系为主。其次,农民工的生存困境。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地位不稳固,城乡生活习惯的差异,自身的生活无法保障。再次,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与生存技能低、职业的思想观念落后、对自身的道德素养要求低。农民工由于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只能从事一些脏重的体力活,工资水平较低,使得他们较易忽视自己的职业道德的提高。最后,农民工的融城意愿强烈。大多农民工对于在城市中安家立户具有强烈的愿望,但自身与城市生活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也使得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观念传入我国,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造成部分农民工产生金钱至上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感缺失等不良现象,加上趋利的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职业道德的淡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城乡、个人收入的差距也易使农民工的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出现散漫,消极怠工等。

(三)农民工职业道德嬗变的政府原因

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政府决策与政策的实施对于农民工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财政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存在的不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与对立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工的管理条例和法律法规的存在的不足;基层文化建设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系统的不完善;政府对于加强农民工职业道德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等制度的原因,都对农民工的职业道德建设的增强产生不利的影响。农民工的'职业道德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嬗变的社会和企业原因表现在,社会方面,农民工在社会中的收入少、地位低;社会群体的不公正待遇及对农民工职业生活的关注度低;农民工自身工作的流动性强、工作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等有关单位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方法以及职业道德培训系统等。

(一)农民工自身的积极性

在城市化进程中,提高农民工职业道德的主观因素表现为农民工自身的积极性。首先,农民工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准则和规范,树立科学先进的职业道德观念。其次,农民工努力学习自身职业的知识和劳动技能,提高自我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就业能力。农民工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符合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再次,农民工提高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加强自身的道德自律。现在社会鱼龙混杂,农民工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不良思想观念的危害,职业道德的立场坚定。最后,农民工培养自身的职业幸福感。农民工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自身职业,既看到自身职业的辛劳,又要看到其价值,并能够从自我职业中发现快乐与幸福。

(二)国家制度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对于加强农民工的职业道德具有很大的意义,国家可以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来坚定农民工的职业责任感和理想,丰富其职业道德的内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平分配制度,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社会公平;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取消各行业歧视和限制农民工生活、工作的不合理制度,提高农民工的职业道德要求;政府创办专门学校和机构,加强对农民工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等等。

(三)企业对于加强农民工职业道德的措施

企业可以掌握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农民工的职业纪律;组织各项活动,讲提高职业道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企业对于提高农民工的职业道德负有责任,应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将各项要求与措施落到实处。各有关协会、社团等非行政组织应大力宣传和组织相关活动,共同提高农民工的职业道德。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主流媒体加大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力度,提升公众对农民工的认识。